全球疫情下的危与机:跨越国境的不仅有商品,还有病毒
文 风灵
“如果商品不能跨越国境,那么军队将会跨越国境。”大道至简,巴斯夏短短的一句话,已成为当代发展国际贸易最重要的理据。跨越国境的自愿贸易不仅能赚钱,更能化干戈为玉帛,促进各国人民的合作,是实现世界长久和平这一千年梦想的坚固基石。
二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的全球化进程,虽然有些波折反复,但和平、发展和由此而来的普遍繁荣将代替战乱、落后和贫穷,这种看法是全球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也被当作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
然而,一场全球大流行病,似乎在提醒人们:跨越国境的不仅有商品,还有致命的病毒。
新冠疫情的影响不止于已高达数百万且不断上涨的感染人数和数十万死亡人数,也不止于它带来的可与大萧条相提并论的经济危机。由于预期疫情将持续1-2年甚至更长时间,这将深刻地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特别是经济活动的模式,还可能更进一步改变支撑原有模式的观念和理论。
跨国的贸易与分工,是双赢和多赢的正和博弈,各方都可以通过交换而获益,条件也很简单,自愿签订合同并履行合同,合同有约束力,违约有救济,几乎就够了。不管是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包括旅游和留学等),知识产权贸易,还是与贸易相伴的国际投资,各种经济合作的基础都是相似的。人们只需要考虑契约本身,而不用考虑交易对手的国籍、地域、种族、文化、发展水平、宗教信仰、价值观、社会制度,等等。歧视性交易不利于交易者自身的利益,人与人在交换中得到了真正的平等地位,这其实是消弭国际冲突的核心因素。
基于这种分工合作的理念,供应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以便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比较优势。现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必也不能独立生产自身所需的各种必需品,甚至完全用本国原产部件生产某个稍微复杂点的产品也很少见。理解经济学常识的人不会将此看作是某种劣势,不会要求全面国产化,而会看作是提高生产力乃至增强国力的必要条件。
但是,新冠疫情下,情况发生了变化。
首先,为了防疫,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减少人际交往,保持社交距离,包括减少跨国的人员交流。相关的产业,比如航空业、旅游业、餐饮业乃至零售业等都因需求下降遭遇重创;同时,国际之间人员和货物流通减少,也会导致跨国的供应链运转不畅。生产商不能及时得到原材料供给,制成品也难以运出销售。这两方面都将导致企业面临困境,无法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利润下降,现金流紧张,裁员降薪,从而推升失业率,影响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另外,疫情导致某些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大,比如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这些产品不但产量有限,而且产能集中在几个国家,远远不能满足全世界激增的需求。情急之下,国家之间甚至展开了抢口罩大战。这使得有些国家认为,口罩等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产品,以后必须要自给自足,或至少保留相当的国内产能。
这些现象使得传统的想法又重新抬头,要在一国之内建成各种产品尤其必需品的生产线,以免危机时候受制于人。当然,完全的自给自足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有这种趋势,就是对建立在跨国贸易与分工基础上的全球合作的破坏,各国都会由此而减少自身的经济利益,低收入国家将尤其艰难。
不过,这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在交易中,特别是需要人际交往的交易,比如投资、劳务输出、旅游、客运,等等,仅仅关注对方是不是愿意达成协议,是不是愿意履行协议已经不够了。在病毒这个“看不见的敌人”存在的情况下,自愿交易不能保证是正和博弈,结果可能是零和的甚至负和的。因为潜在的合作对象可能携带病毒,与他们交易可能会被感染,或者会被隔离,有着不可知的风险。对疫区来的人不管健康与否都百般防范甚至歧视,即使一国以内也是以邻为壑,如中国外省对于湖北人,美国外州对于纽约人,这意味着共同体的基础遭到了侵蚀。而在国际层面上,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几乎各国都相继拒绝外国人入境。只是根据护照而不是健康状况来区分,这客观上有助于排外情绪的滋长。如果疫情长期持续下去,现在各国采取的紧急状态可能会成为一种新常态。在封闭的环境下,极端思想如民粹主义、种族主义等更容易博取人心,本国或他国的灾难都可能成为某些人的政治资本。
此外,和以前如西班牙流感之类的大流行病不同,这次疫情还牵扯出疫情责任问题,这将加深国与国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降低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最差的情况下,会再次出现冷战的局面(虽然可能性不大)。国与国将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合作主要在各自阵营内部进行,阵营之间则矛盾重重,各种形态的大小冲突亦是常事。
以上种种,可以算是新冠疫情对与经济生活休戚相关的国际合作的威胁,不过,我们也要看到,疫情同时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新冠疫情成为国际大流行病之后,抗疫事业本身就成为了一件国际事务。鉴于新冠病毒极高的传染性,任何一国一地的失败都有可能导致病毒卷土重来。因此,至少任何一个大国都不能独立于他国疫情而独善其身。抗疫的成功有赖于各国共享相关的最新信息和前沿技术如检测方法、疫苗和药物等,协调行动,互相支援,紧密合作。而这又需要各国正确的认识和高度的信任。
同时,伴随着疫情扩散,人们不得不大量采用居家办公、在家上学等方式,各种远程技术和信息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有助于世界各地的人们以极低的成本联系在一起。在实物贸易之外,人们将更多地通过远程交流来合作互助。
总之,新冠疫情对现有的国际经济秩序既带来了威胁,也产生了机遇。有人认为,全球化将会因这次大流行而终结,但实际上,由于世界上各个经济大国之间相互深度依赖,终结全球化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代价极其高昂的。不过,疫后的全球化可能以另一种更深入的方式进行,不仅是和平的贸易与交流,还有规则和价值的整合。
本文首发《深圳特区报》理论版,有修改。
相关文章:
从改革开放到“南巡”,是什么影响了事关国运的关键决策?
政府有权强制关店停业吗?
最大的经济影响不是财产损失,而是对未来的预期
脆弱的现代社会如何应对病毒的威胁?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最大的经济影响不是财产损失,而是对未来的预期